最近,储能、固态电池两大细分领域的政策、产业方面催化非常多,市场又有了更多期待。
一,储能
9月27日,央视财经频道专题特别报道:储能电芯需求旺盛。
央视财经报道称,目前国内储能电芯的需求十分强劲。头部电池企业均表示工厂已处于满产状态,一些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年初。
有机构分析:储能目前是新能源板块增速最快的环节之一,也是光伏企业打造新增长曲线的关键。
相比光伏发电,储能依靠电网电力和风能,能平滑功率波动、调峰调频,简单理解就是把电力储存起来,实现“供需错配”,因此经济性比较显著。
2025年8月最新数据显示,储能系统/工程总承包的招标采购量达到69.4吉瓦时,刷新了单月最高纪录,印证了储能的需求刚性及高增长。
随着AI算力设备、数据中心的发展,对电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AIDC数据中心配储有望成为产业趋势。这将为新型储能打开成长空间。
此外,今年以来政策取消“强制配储”,拟建立容量电力市场机制,为低价内卷降温,新能源电力全量入市,136号文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成为国内储能行业盈利的拐点。
国内方面,根据9月12日发改委和能源局新颁布的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》,目标到2027年,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.8亿千瓦以上,这将拉动新增项目投资约2500亿元。
海外方面,储能市场需求同样处在上升阶段。未来几年全球储能复合增长率保守估计20%,乐观估计可达30%,而我国储能技术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,海外市场订单大增,渗透率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。
二,固态电池
固态电池一直以来存在一个问题:续航与安全不可兼得。
但最近这个两难问题,被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取得重要进展!
9月27日,清华大学官方公布了这一科研成果,还提到:
这个成果发表在了国际科学界顶级杂志《自然》上。
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张强的团队,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“含氟聚醚电解质”。
不仅增强了固态界面的物理接触与离子传导能力;还实现了单一电解质对高电压正极与金属锂负极的同步兼容。
通俗地说,这项科研的突破之处在于:让电池更安全、同时还提高了能量密度 !
电池能量密度从普遍的150~320瓦时每千克,一跃提升至604瓦时每千克!
并且在电池满充状态下,还通过了针刺和120摄氏度高温安全测试。
固态电池,相比传统锂电池,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体电解液,正负极活性物质无法直接接触,因此同时起到隔膜的作用。
固态电池还具备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优势,以及高功率、低温性能优秀、循环寿命更长等其他优势。
尤其适合低空飞行器、人形机器人、可穿戴设备等等要求轻量级、高安全的应用场景。
近年来,传统锂电池头部厂商一直在开发全固态电池,比如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等;政府也牵头投入了数十亿元资金研发。
值得欣喜的是:目前固态电池即将从实验室走向中试及示范装车。
有机构预计:固态电池行业将于2025年下半年到2026年上半年进入中试线落地关键期;
到2027年,有望开启小规模量产装车,行业出货有望突破1吉瓦;2030年大规模量产,规模有望突破100吉瓦。(来源:东吴证券)
随着科研突破,量产时间表越来越临近,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也将加速,固态电池业务将迎来收获期。
新闻来源:华夏基金ETF君